首页 > 酒店新闻 > 公司新闻

AG真人娱乐|第405期:信仰的力量在于不可证伪

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8:11:34    次浏览

第405期:信仰的力量在于不可证伪赵昱鲲(清华大学心理学系)本公众号隔天一期。现利用空当时间,重贴此文,作为昨天贴出的第563期《“初心”是不证自明的》的参考和延伸阅读。在第481期《对所有科学命题都可以审辩》刊出后,有网友留言问我:“对所有的科学命题都可以审辩。对于人文领域的命题,是否也都可以审辩?”我回复说:许多人文领域的问题当然需要审辩。何谓“公平”?何谓“正义”?对于这些问题,当然需要审辩。例如,美国的顶级大学大多在自己的招生简章中公开宣布向女性、向少数族裔、向低收入家庭子女、向偏远贫困地区学生的倾斜政策。这种倾斜政策是否有违公平,争议很大。官司一直打到最高法院,最高法院的9名大法官之间也有分歧。对这类关乎公平、正义的问题,当然需要审辩,需要在审辩的基础上“力行担责”,做出选择。但是,对于人文领域中的某些问题却需要“闭嘴”,并不需要审辩。如:上帝创世,共存主义(communism,旧译“共产主义”,不准确)必定实现,等等。核武时代,信仰耶、回、儒、释、道、马的人能否互相“包容异见”,能否实现“和而不同”,关系到地球的命运和人类的生存。这是我努力倡导审辩式思维的重要考虑之一。此外,还可以参考第96期《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知道何时“闭嘴”》、第281期《许多时候不可以“讲道理”》、第340期《审辩式思维的科学基础》和第396期《最没用的教育方法:讲道理》。谢小庆按:积极心理学(Positive Psychology)倡导人的积极取向,倡导人的积极心理品质,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,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所研究对象的新兴心理学分支,是今天国际心理学领域中风头最劲的一支。它被人们称为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,被称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新里程碑。积极心理学的领军人物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 Martin Seligman 教授。本文作者是Seligman教授的入室弟子。今天,中国推广积极心理学的重要基地是清华大学心理学系。本文摘编自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彭凯平教授的微信公众号。在审辩式思维(critical thinking)中包含着对科学、理想和语言局限性的认识。正是由于理解这种人类认识的局限性,我们才敢于大胆地质疑现有成说,我们才可以包容今天尚难以理解的“异见”甚至“异端”。这篇文章,有助于我们理解以可重复性、可检验性和可证伪性为特征的科学的局限性。 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的突出特点是“不懈质疑”。但是,他们并非没有信仰。他们理解,自己的信仰不是基于对“客观规律”的认识,而是基于自己关于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主观选择。正是由于理解信仰的不可证伪性,在他们身上表现出“忠贞信仰”和“不懈质疑”之间的统一,表现出“忠贞信仰”和“不懈质疑”之间的张力。感谢上海政法学院的段晓英教授向我推荐了这篇文章。当前,中国社会早己经进入到一个多元化时代,在很多热点问题上,中国人的看法开始千差万别,莫衷一是。但我们经常会发现:无论是针对日常生活中如“转基因”、“全球变暖”、“动物保护”、“阴谋论”等方面的讨论,还是针对抽象问题如“宗教信仰”、“民主政治”、“天赋人权”、“普世价值”等方面的争论,大家有时候根本不是在一个频道上对话。那些信仰坚定或观念执着的人,根本不受任何“事实”、“证据”、“科学”或“逻辑”的影响。您举出的科学依据再多,也不能改变他们的想法,甚至还会强化他们的信念!为什么人们会强调自己观点和立场的道德性、政治性、立场性呢?心理学家认为,其中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它们反映的都是人们的信仰,而信仰是无法证伪的。自从卡尔·波普(Karl R? Popper)提出科学必须可以证伪以来,科学界已经把可证伪性作为科学的基本标准之一。而令科学家们怎么也想不通的是,为什么有那么多明显与事实不符的信念,怎么还是会有人信?即使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,为什么总还是有人坚持信仰?研究发现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美国杜克大学的心理学家们(Friesen,J. P.,Campbell,T. H., Kay,A. C.,2015)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,“不可证伪性”可以增强人们的信念。换句话说,恰恰是信念的不科学反而使得信仰无往不胜,永远正确。无论是宗教信仰,还是政治信仰,都有一样的表现。研究者曾经让同性恋婚姻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们分别读两段材料,这两段材料里的其他内容都相同,只是其中一段的数据支持同性恋婚姻,而另一段的描述不利于同性恋婚姻。结果,无论是支持方还是反对方,双方的表现都完全一样:读到有利于自己观点的数据,就倾向于说同性恋婚姻问题是个要依照事实数据来判断的问题;而读到不利于自己观点的数据,则会说同性恋婚姻兹事体大,怎么能光从事实数据来判断呢,那是个人权(或者家庭纯洁性)议题啊!——但事实是,人权和纯洁都是无从证伪的呀。研究者是如何证明这一假设的呢? 研究者让信仰上帝的人读一段关于上帝和科学证据的材料,但在材料中加入了一点小把戏: 其中一半的人读到的信息表明——科学似乎会威胁到上帝的存在: “在万众期待中,大型强子对撞机(LHC)的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发现了‘希格斯玻色子(Higgs boson),’也就是俗的‘上帝粒子’。LHC是世界上最大的粒子加速器,物理学家借此研究宇宙的结构。‘这是人类理解自然的一个里程碑,’”LHC主任罗尔夫·豪雅(Rolf Heuer)博士说。 “一些科学家认为,该实验提供了一个对宇宙起源的自然主义解答。以前这个问题只能通过宗教解释或上帝行为来回答。亚利桑那大学物理学家劳伦斯·克劳斯(Lawrence M. Krauss)博士写道:‘希格斯玻色子实际上或许应该被称为“无上帝粒子”……[它]无处不在,基本造成了恒星、行星和人类。现代物理学说了很多年:我们宇宙的许多特征可能是物理规律与宇宙“诞生”时的初始条件所造成的偶然结果……我们周围的一切可以自然出现,不需要诉诸那些超自然的把戏。’” 一个虔信上帝的人在读到这段话后,他会怎么说? 如果您认为这会让他们认为上帝经不住科学检验,那您就大错特错了。事实上,他们更可能会说:“哦,我信仰上帝,本来就不是因为科学证据。我信仰上帝,是因为只有上帝才能给我们道德的指引。” 由 C.M.S. 研究团队提供的粒子在对撞机里相撞场景的模拟图(法新社 / 盖蒂图片社) 而另一半信仰上帝的人读到的信息却截然不同: “科学家们已经花了近50年时间寻找希格斯玻色子,它是物质标准模型所预测存在的最后一个未被发现的粒子。它非常重要,被认为是提供了所有其它粒子的质量,因此有人戏称其为‘上帝粒子’。一位基督徒科学家——拉瑞·瓦地曼(Larry Vardiman)博士写道:科学家们获得了观赏上帝杰作的‘最佳座位’”。 这一组材料暗示科学只是在证明了上帝的伟大。因此,虔信上帝的人读后就没有必要那么排斥“科学”,而必须强调“道德”、“来世”、“意义”等模糊理由了。 为什么会这样呢?这是因为在人们选择相信某种信仰时,无论是宗教、政治乃至某种生活方式,科学准确往往只是其中一类动机,人们很可能是由于其他更重要的心理动机做出那些选择,比如道德(上帝才能让人真正敬畏道德)、传统(我家一直信仰宗教)、意义(没有上帝,人生就没有了意义)、合群(我所有的朋友都是民主党)、解释(只有宗教才能彻底解释清楚这个世界)、恐惧管理(我死后去哪里?)、疗伤(上帝对我充满善意,他的安排一定自有道理)、价值感(我这辈子没有白活)、目标感(我知道我要做什么)等等。相对于这些深刻的、甚至可以说更为重要的心理需求,是否准确、是否能被证伪,真的就只能起点锦上添花的作用。如果科学站在我们这边,那很好,我们果然是正确的;但如果科学不站在我们这边,那也没关系,我们的信条本来就不需要科学来凑热闹。研究者的另外两个实验也证实了:如果信徒发现自己的宗教信仰是不可证伪的话,他们只会更加坚信自己的信仰。不可证伪性其实是虔信者的催化剂,自己的信仰越是无法用事实来验证,越是要诉诸于模糊、神秘的因素,他就愈加深信不疑。研究者甚至猜想:为什么在现存的各种信仰里,最重要的信条都是不可证伪的?这可能是因为在长期的信仰“竞争”中,不可证伪信条的生命力最强大——攻可加深信仰,退可抵御相反事实。因此,在长期的文化选择中进化成为信仰体系中的支柱信条。由此可见,在辩论时,我们这些科学家总是试图用科学事实去说服对方,实际上效果未必会好。一旦辩论或者说服不成功,反而会误以为是自己没有把科学知识传达清楚、数据说服力还不够强大;但其实更可能是因为我们南辕北辙,压根就把力气使错了方向。假如人们是出于合群、恐惧、疗伤、价值等心理原因而选择了这个信念,那您去攻击他的信条与事实不符又有什么用呢?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尝试去考虑: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动机?然后试着去消除他们的恐惧,慰平他们的伤痛,提供安全的环境,让他们可以实现价值,才可能是真正恰当的做法。科学家一定要学习心理学,才能真正做好科普工作!当然,这样的理想交流和沟通可能永远都做不到,毕竟人类的心理需求太复杂、太庞大了。那也没关系,本来这个世界上就不是科学一家的天下,本来这个世界上就存在着各种不可证伪的东西。这项研究的宗旨是为了揭示不可证伪性对于信仰的作用,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对方,而不是要鼓吹消灭不可证伪的东西。科学从来无意于取代信仰,也不可能取代信仰。如果每一条道理都可以被证伪,这个世界该是多么无趣,正如假如每一条道理都不能被证伪,这个世界该是多么可怕!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扫描或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可以开始测试《初中生思维品质测试》也可以通过下面的网址开始测试:http://www.ct-thinking.com/home/ct/14527.html还可以通过下面的网址试做《小学生思维品质测试》:http://www.ct-thinking.com/home/ct/8341.html或通过下面的网址试做《成人思维品质测试》:http://www.ct-thinking.cn/home/ct/13551.html如果您有什么意见、建议、感想,您可以通过公众号首页下面的对话栏告诉我们。这里可以找到本号以往推出的文章:如果哪位网友对某个题目感兴趣,可以在公众号首页下面的对话栏中以“001”、“011”或“123”的格式回复相应的期号,我将向您发送您需要的一期。例如,如果您对第1期感兴趣,您可以回复“001”;如果您对第11期感兴趣,您可以回复“011”;如果您对第113期感兴趣,您可以回复“113”。怎样为孩子的审辩式思维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?请长按或扫一扫下面的二维码:还可以读一读这本书: